加州海灘驚現「3公尺長地震魚」!居民憂「末日預兆」:3個月第2條
2024年11月18日美國加州近日再度出現皇帶魚(Oarfish)屍體擱淺的罕見情況,讓不少當地居民感到不安。這種俗稱「地震魚」的深海生物因其稀有性和與地質異常的傳聞而備受關注。然而,專家強調,這一現象與地震或其他不祥之兆無關,更可能與海洋環境變化有關。
上週,一條長約3公尺的皇帶魚被發現擱淺在聖地牙哥以北約32公里的格蘭德維尤海灘(Grandview Beach)。魚體躺在多岩的海岸上,吸引不少圍觀者。這已是加州3個月內第2次發現皇帶魚屍體。早在8月,皮划艇愛好者也曾在附近的拉霍亞灣(La Jolla Cove)目擊一條長達3.6公尺的皇帶魚,這兩起事件距離相近,讓一些居民擔憂是否隱含地質異常徵兆。
▼事實上,皇帶魚是一種深海魚類,通常棲息於200至500公尺的深水區,分佈於印度洋及太平洋,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這種魚的銀白色細長身軀和帶狀外形極具辨識度,平均可達9公尺長,歷史上捕獲紀錄極為稀少。由於它們極少游至淺水區,坊間傳聞它們的出現往往與地震相關,因此得名「地震魚」。
但這種說法早已被科學研究駁斥。根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研究人員解釋,皇帶魚的擱淺更多與海洋環境的變化有關。海洋脊椎動物收藏館館長弗雷布爾(Ben Frable)指出,皇帶魚可能受到聖嬰現象(El Niño)或反聖嬰現象(La Niña)的影響,導致棲息環境改變,進而游入淺水區。他認為這些大範圍的海洋氣候變化可能是解釋皇帶魚擱淺事件的主要原因,但仍有其他因素需要探討。
延伸閱讀:
皇帶魚的擱淺,從科學角度來看,並非簡單的地震預兆。弗雷布爾表示,這類深海魚類漂至淺水區的原因可能非常複雜,涉及生物行為、海流變化甚至疾病。每次擱淺事件的細節都需要進一步分析,但確定的是,並不存在直接與地震相關的科學證據。
來源: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