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邊「趖」正確唸法曝!原來不是ㄘㄨㄛˋ 網驚:念錯30年

台灣傳統美食「鼎邊趖」長久以來深受民眾喜愛,尤其是基隆廟口的經典小吃,成為遊客必嚐的美味。這道小吃的製作過程獨具特色,以在來米漿加熱凝固後搭配多種食材煮成湯。然而,近日網路上關於「鼎邊趖」讀音的討論卻意外引發熱烈關注,因為多數人長年將「趖」字讀作「ㄘㄨㄛˋ」,實際上其正確拼音應為「ㄙㄨㄛ」。

 

 

▼一位網友近日在Threads上分享了國小課文中的「鼎邊趖」一詞,表示自己從小就將「趖」字讀為「ㄘㄨㄛˋ」,直到看到課文才得知正確讀音為「ㄙㄨㄛ」。這則貼文曝光後迅速引發廣大網友討論,不少人表示驚訝,稱「從小到大都念錯了」、「30年來一直念成『ㄘㄨㄛˋ』」,也有人指出以往看到有些字形變異的寫法,如「銼」,但並未意識到真正的發音錯誤。

 

根據教育部台語辭典,「鼎邊趖」在台語中寫作「鼎邊趖 tiánn-pinn-sô」,字面意思是指「在鍋邊扭來扭去」,形象地描述了小吃的製作過程:將米漿薄薄鋪在熱鍋邊緣,迅速加熱成形,然後切成長條狀,搭配魷魚、香菇、肉片等多種食材煮成湯品。這種特別的製作方式正是「趖」字的來源,意指小吃製作時在鍋邊移動的動作。

 

延伸閱讀:

 

「鼎邊趖」不僅在基隆廟口廣受歡迎,更是台灣南北各地小吃文化中的經典代表。此次關於發音的討論讓許多人意識到自己長期以來對這道小吃名稱的誤讀。語言學者指出,這類讀音錯誤源自於漢字音韻的複雜性以及方言的影響,許多傳統美食名稱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錯誤的讀法。

來源:網路資料